那个让我热血沸腾的下午
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 CCPM (https://github.com/automazeio/ccpm) 项目的那个下午。
看到这个项目 GitHub 上 4.7K 个 star,心想:妥了!
屏幕上,一行行命令被敲下,AI智能体(Agent)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,自动分析需求、创建任务、并行处理开发……一切井然有序,充满了未来感。
我当时的感觉,就像是寻觅多年的屠龙刀终于现世。我激动地拍着大腿,告诉自己:就是它了,敏捷开发的终极答案!纯 AI 口喷代码要升级为自动化开发了!!!
我摩拳擦掌,立刻在自己的项目里部署了这套系统,准备大干一场。我幻想着,从此以后,我只需要提出需求,我的“AI军团”就会夜以继日地为我工作,交付完美的代码。
然而,我没高兴太久。两天后,一个残酷的现实几乎把我从云端拽回了地面。
踩坑实录:我的“AI军团”怎么成了一群“金鱼”?
一开始还算顺利,但很快,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。
我让Claude Code 开发一个AI 小说编译器,一开始用 GPT-5 生成的 PRD(大家都说 GPT-5 计划能力比 Claude 强,适合做架构师),CCPM一顿输出,在 GitHub 项目里生成了一堆 Issue,开始生成一堆开发流的子代理开始深入开发,我发现每个开发流开发的代码都比较差强人意。
更要命的是,它们好像都患上了“短期失忆症”,记忆力跟金鱼差不多,只有7秒。
每一次启动一个子任务,它都得把所有的项目资料、代码规范、需求文档重新读一遍。
我感觉自己不像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官,倒像个絮絮叨叨的老妈子,跟在一群健忘的机器人屁股后面,一遍遍重复着:“这是需求文档,拿去看!”,“这是代码规范,别忘了!”,“刚刚那个API是这么定义的,你倒是记一下啊!”
这种“失忆”的代价是巨大的。
那天,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点开了我的Token账单,心瞬间凉了半截。那串不断跳动的数字狠狠地告诉我:我的“AI军团”主要工作不是在写代码,而是在烧钱。
每一次“失忆”,都是一次昂贵得离谱的上下文重复加载。
我第一次对AI自动化的前景产生了怀疑。这条路,真的走得通吗?至少以这种方式,肯定走不通。
后面我查到,Claude Code 子代理(Sub-agent)与主代理的上下文不共享。为了完成任务,子代理需要反复查询和加载项目资料,导致上下文信息重复、混乱且极易丢失。
上下文的反复加载,使得每一次调用都成本高昂,让自动化流程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。
坑底的思考:问题不在AI,在“管理模式”
碰壁之后,我冷静了一下。我关掉IDE,开始复盘。
我问自己一个问题:如果这是一个真人团队,我会怎么管理?
我绝不会找来10个刚毕业的实习生,把他们关在一个会议室里,扔给他们一堆文档,然后说“你们开始干活吧,自由发挥”。那只会是一场灾难。
一个高效的团队,必然有清晰的层级和分工。
这时,我脑子里闪过一道光,瞬间想通了。
CCPM那一套并行模式,像什么呢?
虽然项目名称叫做 PM,但是它却像一个没有项目经理的“扁平化委员会”。每个AI Agent都是平等的成员,信息共享基本靠吼(反复读取公共资料),最终导致信息过载、责任不清、效率低下。
我真正需要的,应该是什么呢?
我需要一个“高效指挥部”!必须有一个唯一的项目经理(PM),他掌握所有信息和最终决策权。团队其他成员都是领域专家(前端、后端、测试等)。专家们接任务、做研究、写分析报告,然后把报告统一交给PM来整合和执行。专家不需要、也不应该知道项目的全部细节,那只会干扰他们的专业判断。
这个“指挥官-专家”模式,就是我找到的答案!我立刻为我的AI团队重新制定了铁律:
唯一的“指挥官”: 必须有一个主Agent,它独占所有“写”权限,是唯一的代码“操盘手”,手握最终代码库的写入权限。
专注的“专家们”: 其他所有子Agent,都降级为“研究员”和“规划师”。它们只负责思考和写文档(比如需求分析、技术方案),然后把报告交上来。它们不准碰代码。
这样一来,上下文永远是统一的,“指挥官”拥有最完整的记忆。Token成本也瞬间降低,因为不再需要反复加载那昂贵的基础信息了。
动手开干:打造我的“AI开发流水线”cc-devflow
有了新思路,我立刻开始敲代码。
这一次,我的目标不再是造一个更聪明的AI,而是设计一套更聪明的“工作流程”。我要让开发者真正成为指挥官,只需要下达一个命令,剩下的交给这条自动流水线。
我把它命名为cc-devflow
。
它的核心,就是那套“指挥部”规矩,我把它变成了真实可用的代码:
一行命令的魔法:/flow-new
过去,启动一个复杂任务需要敲一连串命令。现在,你只需要在终端输入:/flow-new "REQ-123|用户下单支持"
这就像你走到AI项目经理“老王”的工位,把需求文档拍在他桌上说:“老王,这个需求你跟一下,从头到尾。” 简单、直接。
透明的进度条:/flow-status
项目开始后,你随时可以像老板一样,问一句:“老王,那事儿到哪一步了?”/flow-status REQ-100 --detailed
他会立刻给你一份清晰的进度报告,告诉你需求分析、任务拆解、编码、测试分别进行到哪个阶段了,绝不藏着掖着。
不怕掉线的安全感:/flow-restart
最让我安心的是这个功能。就算开发过程中电脑蓝屏了、网络断了,你都不用慌。回来后,只需对“老王”说一声:/flow-restart "REQ-100
”
他就能立刻从上次中断的地方接着干,绝不会把做过的工作再做一遍,更不会忘记自己干到哪了。
当我终于用cc-devflow
完整地跑通第一个需求,看着屏幕上自动弹出的GitHub Pull Request创建成功的通知时,我知道,我成功了。
我的新角色:从“码农”到AI“产品经理”
这次经历,彻底改变了我对未来工作的看法。我意识到,我的工作性质,可能永远地改变了。
我不再是那个埋头写每一行代码的人了。
我的价值,不再是“写得快不快”,而是“想得清不清楚”。我需要把需求定义得无比清晰,这样我的AI团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。
我大部分的时间,开始花在设计和优化.claude/agents/
目录下的那些提示词(Prompt)和工作流程(SOP)上,就像在为我的AI员工们编写岗位说明书和培训手册。
我成为了我自己的AI团队的“产品经理”和“流程架构师”。
这并不可怕,相反,这很酷。它把我们从重复的、机械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,去做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思考。你,准备好成为AI的管理者了吗?
写在最后:这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共同的起点
故事讲到这里,也该结尾了。
我把cc-devflow
这个项目,连同我所有的思考和踩坑经验,都开源了。
GitHub链接:https://github.com/Dimon94/cc-devflow
因为我踩过的坑,不希望你再踩一遍。这条探索之路,我一个人走很辛苦,但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,或许能走得更快、更远。
你可以通过下面这行简单的命令,立刻“认领”你自己的AI开发团队:npx tiged Dimon94/cc-devflow/.claude .claude
如果你对这个项目有任何想法,或者你也有自己的“踩坑故事”,都非常欢迎来GitHub的Issue里分享。cc-devflow
不是一个完美的终点,而是我们共同探索AI协作新范式的起点。